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水產品是指水生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的動植物。主要包括魚類、蝦蟹類和貝類。1.魚類魚類是指生活在水中,體被鱗片,以鰭遊泳,用鰓呼吸,以頜捕食的較低等的脊椎動物。根據魚的生長環境可將魚類分為淡水魚


水產品是指水生的具有一定經濟價值和食用價值的動植物。主要包括魚類、蝦蟹類和貝類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
1.魚類
魚類是指生活在水中,體被鱗片,以鰭遊泳,用鰓呼吸,以頜捕食的較低等的脊椎動物。根據魚的生長環境可將魚類分為淡水魚和海水魚兩大類。
(1)淡水魚
1)鯉魚。鯉魚又稱赤鯉、拐子和鯉子等。鯉魚頭大嘴小有須,鱗片大而厚,側扁,腹部圓,肛門凹人的為雄性,凸出的為雌性。按生長地不同可分為河鯉魚、江鯉魚、塘鯉魚。河鯉魚色黃,鱗片有光澤,腹小身略長,尾紅;江鯉魚鱗片和肉均為白色;塘鯉魚腹大身短,鱗色灰暗,刺硬,有土腥味。鯉魚種類較多,分佈於長江、黃河、珠江及淮河流域中,是我國最早、最廣泛的養殖魚類。一年四季均產,以二、三月間出產的最肥。我國黃河上遊所產的“黃河鯉魚”質量最好,廣東高要縣產的“文岌鯉”也較佳,有“鯉中上品”之稱。
鯉魚肉厚肥嫩,味鮮,吃法較多:煎、燜、炸、煮、燉均可。

2)鯽魚。鯽魚又稱鮒魚、薊魚、土魚等。鯽魚體形寬扁,長圓形,背高,體色多為灰黑色,也有金黃色的,嘴上無須,鱗細小,刺多。鯽魚是內陸地區分佈最廣、適應能力最強的一種淡水魚。廣泛分佈在各地江河湖泊或各式魚塘中。一年四季均產,二月至四月最肥美。長江中的鯽魚體積最大,但湖泊中體積較小者肉質優於長江中的鯽魚。北方的以河北白洋淀所產的最優,南方的以江蘇龍池所產最佳。
鯽魚肉嫩、味美,在烹飪上使用廣泛,可清蒸、幹燒、煎燜、炸、煮湯等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
3)鯿魚。鯿魚又稱魴魚,是我國淡水魚中較為著名的品種之一,分佈於江河湖泊中。一年四季均產,以冬末初春所產最肥。鯿魚有河鯿、塘鯿之分。河鯿頭小尾小,身扁而闊,鱗色銀白而有光澤,塘鯿身較為短窄,鱗色灰白而暗淡。
鯿魚肉質幼嫩,尤以腩部最為肥美香濃,烹飪上以清蒸、炸、紅燒等最為常用。

4)團頭魴。團頭魴 又稱武昌魚,由於其外形與鯿魚相似,且色同為銀灰色,因此,人們常把團頭魴混稱為鯿魚。團頭魴體高而側扇,頭小,口寬,上、下頜無角質突起,背鰭硬刺短,尾柄較高,鱗片基部灰黑,邊緣較淡,鱗片前後相連,構成十幾條銀白色的色紋。團頭紡主要產於鄂東南的鄂城縣的梁子湖帶, 以冬春所產為佳。團頭魴肉質較鯿魚更嫩,味鮮,烹任上以清蒸最佳。

5)青魚。青魚又稱黑鯇、青鯇、螺螄青。青魚體長,略呈圓筒形,尾部側扁,腹圓,無腹棱,棕黑色,咽喉有一行咽牙,腹鰭、胸鰭各一對,背鰭、臀鰭各一個,尾鰭交叉。主要產於長江、珠江等南方水域,是我國四大淡水養殖魚類之一。一年四季均產, 秋冬季較肥。
青魚肉潔白,細嫩,刺少,烹飪上以清蒸、紅燒為多。亦可取肉切片、丁、條,或剞花刀(如菊花、荔枝等),亦可制魚丸。

6)草魚。草魚又稱鯇魚、鮮魚、白鯇,與青、鳙、鰱同為我國四大淡水養殖魚類之一。草魚與青魚相似,其身體呈圓筒形,微綠色,頭部扁平,尾部側扁,無腹棱,肚為灰白色,嘴稍圓,無須,眼小。我國南北方均有出產,以湖北、湖南所產最好,一年四季均產,九十月所產最肥。
草魚肉潔白,細嫩,有彈性,肉多刺但味美,可清蒸、紅燒、炸、炒片、制魚膠等。

7)鰱魚。鰱魚又名花鰱、白鰱等,是我國四大淡水養殖魚類之一。鰱魚體側扁,稍高,腹部狹窄,鱗片細小。與鳙魚相比,脊部及兩側稍白,頭部稍小,身上沒有黑色斑點。主要產於長江以南的淡水湖中,池塘也有飼養,以湖南、湖北出產最多、最好,一年四季均產,以秋天鰱魚肉質細嫩,肥美,但肉多刺。烹飪上可清蒸、紅燒、燴。瓶有

8) 鳙魚。鳙魚亦稱胖頭魚、花鰱、大頭魚等,是我國四大淡水養殖魚之一。鳙魚與鰱魚外表相似,但鳙魚背部及兩側上半部比鰱魚的色澤要黑,腹部灰白,並帶有黑色斑點,頭部較大,約占體長1/3,肚背也比鰱魚寬厚。我國各地均產,季都有,但冬季最肥。以南方所產為好。
魚味鮮美,尤其魚頭肥香,嫩滑美味,黑任上可蒸、紅燒、燉等。飲食行業多選用其頭部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
9)鱖魚,亦稱桂花值、李花魚、桂魚等,是魚中佳品微魚身形伯麗,體高而側痛,背部隆起,色青紫,帶有光澤,具有不規則黑色班紋,嘴大略傾斜,口中有利齒,下領突出,頭尖長,吻尖突,前卻普溫後緣鋸齒狀,背儲硬極發達,納細小,生活於江商浦泊之中下層,性兇猛,有“魚霸”之稱。以南方產量較多,一年四季均產,春季肥碩。
鱖魚肉質豐滿,肥厚細嫩,色潔白,骨剌極少。無論使用何種烹調方法,都鮮美非凡,鮮味絕佳,尤以清蒸為佳。

10)非洲鯽魚。非洲鯽魚也稱羅非魚、福壽魚,因原產非洲莫桑比克而得名。其外形與我國鯽魚相似,但個較大,大者可達4 kg。1950年我國開始引進,現全國各地均有養殖。此魚生長快,繁殖力強,已成為我國主要食用魚之一。我國南方出產較多,每年秋冬出產最佳。
此魚肉質鮮美,細嫩,刺少,因此烹任上以清蒸、紅燒為佳。1)脆魚。鮑魚亦稱江團、白吉,是名貴的洄遊魚類。鮑魚體修長,前部扁平,腹圓,後身漸細,大者可達1 m以上。背灰腹白,體表無鱗,吻長圓實,有須四對。以長江下遊出產最多,每年四月至五月出產最佳。

11)脆魚,肉細軟嫩,鮮美肥潤,魚鰾肥厚,可作魚肚。烹飪上以紅燒、清蒸、白汁為佳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12)鯰魚。鯰魚又稱鮎魚、無鱗而有較多黏液。生長魚身青灰,腹白,頭大,嘴扁有須,尾略扁,生長於長江、黃河、珠江等流域中。四季捕撈,常年鮮食,最佳的食用季節在仲春和仲夏之間。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。
此魚肉質嫩滑松軟,不結實,骨刺少,烹飪上以豉汁蒸、紅燒為佳。

13) 鮊魚。鮊魚又稱白魚、翹嘴白。鮊魚側扁,體細長而呈柳葉形,長25~40 cm,口大,嘴尖而向上翹,上唇短,下唇長,腹具肉棱,背鰭具硬刺,鱗細銀白。產於我國各地淡水湖泊中,一年四季均產,以六七月產量較多。
此魚肉嫩味美,但肉裡飛刺較多且細,烹飪上適宜紅燒、清蒸、制魚丸、熏等。

14)鱸魚。又名鯨魚、黃鉆。身體長而大,呈亞圓筒形,鱗色清灰,頭尖長,口大而呈喙狀,尾鰭交叉,眼小,背微黃,腹銀白色,魚牙尖長。產於我國淡水河湖中,湖南、湖北、廣東、福建等地出產較多。一年四季均產,以冬春所產最佳。
此魚由於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,因而膘肥體壯,肉質細膩豐腴,味鮮,骨刺稍多。烹飪上以紅燒最佳,也是制作魚丸的較好原料。

15)銀魚。銀魚又名面條魚、殘膾魚、白魚等。魚體細長,圓柱形,後部左右側扁,頭部上下平扁,全身白色透明,無鱗,口大,體小,無刺。主要產於太湖、淀山湖及全國近海海域中,春季較肥,以太湖銀魚最著名。清明節後因產卵而幹瘦,可供曬制魚幹。鮮食以小者為佳。
銀魚內質色白如低,細戴無比,沒有股味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
16)黑魚。黑魚又名烏魚、烏鱧、生魚、蛇頭魚、斑鱧等,體黑色,體形略呈圓柱形,口大,裂伸過眼後,頭部似蛇頭,覆蓋有鱗片,後部逐漸側扁,其背、側呈黃褐色或黑色,有黑色斑點紋,腹部淡白色。雄性魚胸部有許多黑班點,尾績前僅有兩列黑斑。除西北高原地區以外,全國各地河川、湖泊均有出產。
黑魚肉富有彈性,骨刺少,味鮮美。烹飪上可適用於清蒸、煮湯、煲湯、切片等,尤以煲湯的滋補作用明顯。

17) 黃鱔。黃鱔亦稱鱔魚、長魚等。黃鱔體形細長如蛇,頭圓,前段圓粗,尾部短細,背褐,肚黃,眼小,無鱗,渾身滑膩有黏液。分佈廣泛,生活於江湖、水庫、池沼地和稻田中,生活力強,產量大,春末夏初是鱔魚的上市旺季,尤以小暑前後一個月內最佳,以腹黃者為佳品。
黃鱔肉嫩,味鮮,無骨刺,烹飪上可油炸、紅燒、酒煸、椒鹽、炒片、炒絲等。

18)泥鰍。泥鰍亦稱鰍魚、鰭魚,因長期沉於泥水中生長而得名。泥鰍形似黃鱔,但比黃鱔短小,頭圓,眼小,背黃褐色,腹灰白,無鱗有黏液。除西北高原外,泥鰍在我國分佈較廣,常年上市,以夏初食味最佳。
泥鰍肉滑嫩,但泥味較重。烹任上使用方法較多,常用於椒鹽、紅燒、紅油、煮湯等。食用前應鏡養2~3天,讓其吐去泥。

19)鰻鱺。鰻鱺亦稱鰻魚、白鱔等。鰻魚體長,表面多黏液,前部下頜長於上頜,鱗呈圓簡狀,後部稍側扁,頭中等,眼小,嘴尖而扁,胸鰭小而圓,無腹鯖,小埋於皮下,呈席紋狀排列,臀鰭與尾鰭相連:珠江流域及海南島體背為灰黑色,腹部白色。主要分佈於長江。
我國許多地方均有大量等江河、湖泊中,於大海中產卵,淡水裡生活。冬春季最肥。
鰻魚肉鮮嫩,肥腴,可適用於蒸、炸、煮、切片等。“串燒鰻魚”“豉汁蒸鰻魚”近年較常見。

20)鱭魚。鱭魚又名刀魚、江鱭、鳳尾魚等。鱭魚身體側扁,頭小而尖,尾尖而細。大多生於海洋,每年春季成群人江河中產卵。主要分佈於渤海、黃海、東海和長江流域中下遊及其附屬湖泊中,四月至九月為上市期。
鱭魚肉質肥嫩,鮮美,骨小,烹飪上可炸、煮、蒸,以炸食最佳。初加工後用鹽、味精、生抽、薑、蔥、料酒醃制入味,放入鍋中炸至金黃色即可。

21)鮭魚。鮭魚亦稱大馬哈魚,是我國名貴魚類之一。鮭魚身軀呈銀灰色,身上有閃光的小圓鱗,大嘴小眼,滿口有小尖牙,背鰭的後面還奇怪地長有一個小脂鰭。原來生活在太平洋北部,在海水中成長發育後便成群結隊向西遊去,最後落腳在我國烏蘇裡江、松花江產卵。秋季最肥。
鮭魚肉味鮮美,刺少,烹飪上可蒸、紅燒、制作魚膠等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
22)塘虱魚。塘虱魚又名塘利魚、塘角魚。魚身黃帶黑,頭扁,嘴闊,有須四對,頭頂上有花,前鰭有骨刺,體表無鱗,黏液較多。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,我國長江以南的省區均有出產,以冬季最肥。
此魚肉質細嫩,肉厚,味道鮮甜。烹飪上可豉汁蒸、紅燒、炒片、煲湯、煲仔菜等。

23)鯪魚。鯪魚亦稱土鯪魚,是我國南方魚塘中一種重要的養殖魚類。鯪魚體長而側扁,腹部圓,背部在背鰭前方稍微隆起,頭短,吻圓鈍,體側上部青灰色,腹部銀白色。原分佈在廣東、廣西、福建南部氣候比較熱的淡水河裡,現逐步在池塘中養殖。
鯪魚肉鮮美,細嫩,但骨刺較多,吸水性強。烹飪上以豉汁蒸、制作罐頭為多。

24)虹鱒魚。虹鱒魚也稱紅鱒魚。魚體呈紡錘形,頭小,肉多,刺小,性成熟時,上彩虹,鮮艷奪目。原產美國加利福尼:.業州西岸夏思塔f山溪流中,終年在清澈低溫流水中生活。我國南最多。各地均有養殖,以貴州省安順市養殖
虹鱒魚肉質厚而鮮,整條魚豐滿肥碩,可食部分占體重86.6%。烹任上可熱。紅燒、生吃。由於此值是沒水低,易污染。因此生吃時,究分殺菌,即把生魚片放入香酬中浸泡約5 mm.使魚片色白,最後再樣以薑絲、香菜、味料吃。

(2)海水魚
1) 大黃魚。又名大黃花魚,是我國主要海產魚類。大黃魚頭尖圓,體長而側扁,呈柳葉形,頭部耳石較大,背灰褐色,側與股為黃色,鱗細而薄,尾扁帶尖,尾色金黃。主要分佈在東海和南海。廣東南澳島和浙江舟山群島出產最多,為我國著名產地。廣東沿海以十月為旺季,福建以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為旺季。浙江以五月為旺季。
大黃魚肉為蒜瓣肉,肥而不膩,味道鮮美,骨刺少,為咸水魚中的上品,烹飪上以紅燒、煎燜、糖醋、幹煎為好。由於此魚為天然品種,捕撈後離水即死,因而日常使用的大黃魚多為冰鮮,故清蒸的烹調方法較少用。

2)小黃魚。小黃魚又名黃花魚、小鮮等,為我國四大經濟魚類之一 。小黃魚形色與大黃魚相似,隻是體型較小,鱗片稍大,嘴尖。主要產於浙江以北沿海海域。黃海產量最大, 渤海、東海次之。以青島附近海域出產最多,春汛為旺季。
此魚肉質細嫩,烹飪上可炸、煎、燜等。

3)帶魚。帶魚又名大刀魚、白帶魚、海刀魚等,為我國沿海最重要的經濟魚類。帶魚體長側扁:呈帶狀,尾細長,體銀白色,口大,背鰭很長,胸鰭小,無腹鰭,無鱗片。主要產於山東、浙江、河北、福建、廣東沿海,其中以青島、煙臺產量最高,山海關所產的質量最好,一般每年九月至第二年三月為旺季。
帶魚肉嫩肥厚,味美,剩少, 因此烹飪上宜清蒸、紅燒、香炸。

4)鱸魚。鱸魚又稱花鱸、板鱸。鱸魚體長,側扁,口大,傾斜,體青灰色,有黑色班點,背厚,鱗片較小,肚呈白色。既可在江河近海處的成水中生長,也可在純淡水中生長。江南水鄉均有出產,上海淞江口所產的四鰓鱸魚最出名。
鱸魚為蒜瓣肉、刺少、味鮮,烹飪上可清蒸、煮湯、紅燒或制作魚丸。以清蒸為最佳。

5) 鰳魚。鰳魚又稱白力魚、石鱗魚,北方稱膾魚,南方稱“曹白魚”。鰳魚體長而寬,身側扁,體色為閃光銀白色。我國北起渤海,南至廣東均有出產。主要產地渤海,秦皇島的產量既多質量又好。盛產期在春末夏初。
此魚肉細嫩、味醇香,鱗下含脂肪豐富,但刺稍多。烹飪上以清蒸、紅燒、煲汁為佳。

6)鱈魚。鱈魚又稱大口魚、大頭青魚。鱈魚體長形,頭大,鱗很小,體背側黃褐色,有許多小黑斑,腹側灰白色,體長一般20~70cm, 體重0.5kg左右,大者可達4kg。主要產於黃海和東海北部,是我國北方海區經濟魚類之一,屬冷水底層魚類,生產旺季為一月至二月。
此魚肉質厚實,略粗糙,味較鮮美,烹飪上以紅燒為最佳。

7) 鯡魚。鯡魚是冷水性海洋上層魚類,食浮遊生物,是世界重要經濟魚類之一。鯡魚體側扁,長約20 cm,背青黑色,腹銀白色,眼皮、眼瞼、腹部有細小梭鱗。分佈於北太平洋沿岸,我國黃海、渤海均有出產,春冬兩季上市。
魚肉質細嫩,味醉香,烹飪上可紅燒、清燉、前,也可鹽醃或制作罐頭,以紅燒最佳。

8)海鰻。海鰻亦稱海鰻細、牙魚、狼牙魚、麻蛇魚等。海鰻體長而圓,後端側扁,頭尖長,嘴、眼較大,上下額前有銳利的大形犬牙,背鰭與臀鰭延長,與尾鰭相連,無腹鰭、背灰色、腹灰白色。我國沿海各地均產,以東海為主,每年夏季人伏時盛產,以農歷六月最為肥美。
海鰻肉質細嫩,有骨刺,味肥香,可紅燒、 清蒸、炒、煲汁、燉湯,魚鰾可幹制成膳肚,魚肉也可制成幹品。

9)銀鯧。銀鯧又稱鯧魚、鏡魚、平魚、白鯧等。銀細魚體為卵圓形,側扁,頭小,口小,眼小,鱗細小,尾尖,肚小,背部為青白色,肚為銀白色。我國沿海均有出產,東海為主要產區。每年三月至六月出產較多,以秦皇島所產的鯧魚質量最佳。
銀鯧肉細嫩,刺少,味醇厚,內臟少,凈料率最高,除脊骨外,全身可吃,烹飪上適用廣泛,以蒸、煎為最佳。

10)鮐魚。鮐魚亦稱鯖魚、青花魚。鮐魚體呈紡錘形,長達60cm,尾柄細,背青色,腹白色,體側上部具有深藍色波狀花紋,第二背鰭與臀鰭後方各有5個小鰭,尾鰭呈叉形。我國沿海均有出產,每年春夏之間為旺季。鮐魚是中上層潤遊魚類,每年春季產卵期由外海遊向近海。
此魚肉質堅實,品質優良,食味鮮美,烹飪上可蒸、紅燒、煲汁,以紅燒為佳。

11)鮁魚。鮁魚又名馬鮫魚。鮁魚與鮐魚相似,頭尖口大,身長帶圓,吻尖實,無鱗,背青色,腹白色,前後兩背鰭相距較近,第二背鮪和得情後部有7~9個小鰭。我國沿海均有出產,屬暖水性中上層魚類,夏秋季結群遠程淚遊,每年四月至五月和八月為盛產期。
此魚肉多,肥厚,鮮性較好,刺少,但肉質粗糙,並略帶腥味。京飪上可紅燒、幹煎等。

12)真鯛。真鯛北方稱為加吉魚,江浙俗稱銅盆魚。真鯛體側扁而高,眼大,口小,體色鮮紅,伴有稀疏的斑點,體被櫛鱗,背鰭和臀鰭具有硬刺,尾鰭上還圍有一圈黑 色的邊緣。真鯛是近海暖溫性底層魚類,我國沿海各地均產,黃海、渤海產量較多,以秦皇島所產的最肥,立夏至初伏為旺季。
真鯛肉質細嫩,鮮美似雞肉,刺少,為名貴的海鮮。烹飪上可清蒸、幹煎、煮湯、紅燒。鮮活的真鯛最宜清蒸、煮湯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13)黃鰭鯛。黃鰭鯛外形似真鯛,體青灰帶黃,體側有數條灰色縱走線,腹鰭、臀鰭和尾鰭下為葉黃色。體長,側扁,吻尖,兩頜前端有圓錐形齒6枚,兩側臼齒4列,左右額骨分離。體被薄櫛鱗,頰部有5行鱗片。此魚屬暖水性廣鹽性魚類,常棲息於內灣泥沙海域或河口區域,分佈較廣,是華南沿海常見的種類。
由於黃鰭鯛生活在咸淡水域,因此肉質細嫩,肉厚,味道特別清香爽口,質地比真鯛還好。烹飪上以清蒸、煮湯為佳。

14) 石斑魚。石斑魚常群棲於海底的珊瑚礁石叢中,體色鮮艷且有彩色的斑紋帶,故名“石斑”。石斑魚產於我國沿海地區,以浙江舟山、珠江口、湛江等地產量較多。石斑魚常見的品種如下:
①老鼠斑:此魚身體佈滿圓形斑點,吻尖而短,背緣呈弧形,駝背,幼魚頭、身體及各鰭間均有黑圓斑點,成魚體側有灰褐色班塊,因其唇嘴尖長似老鼠而得名。分佈在南海、臺灣、熱帶印度洋和大西洋。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,魚皮膠質豐富。

②紅玫瑰:俗名紅斑,體色橙紅,有五條深色橫帶,眼後緣有一暗斑,鱗片無白點,背鰭棘部邊緣黑褐色。

③星斑:身上有斑點,因棲息在珊瑚環境故體色有純紅、純藍或棕色等多種色素。按出產地可分為東星斑和西星斑。東星班產於東沙群島,體形渾圓稍細長,皮薄肉質鮮美、清香。西星斑產於西沙群島,魚體表面粗糙,星點粗大而圓,肉質脆爽而鮮甜。

石班魚肉厚骨絲少,蒜瓣肉,肉鮮味美,烹飪上根據不同品種分別使用。老鼠班最宜清蒸,紅玫瑰宜清蒸或炒或煲汁,東星班宜清蒸,西星斑宜炒或煲汁。

15)比目魚。比目魚又名牙鮃魚、牙偏、左口等。比目魚體型扁平,口大,眼睛在一側,有眼一面為灰褐色至深褐色,有黑色斑點;無眼的一面為白色, 鱗片小。我國沿海均產, 以黃海、渤海產量多,質優。比目魚是溫水性底層魚類,冬天在深水區越冬,春夏之交由深水遊向近岸繁殖,此時是最佳捕撈時機,秋冬季節最肥美、最昂貴。
比目魚肉質細嫩,味道鮮美。烹飪上多用於清蒸、紅燒、幹煎、煮湯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
16)馬面飩。俗稱剝皮魚。體側扁,灰褐色,上被黃色斑紋,除吻的前緣外,頭體全部被鱗,頭部似馬面,背部有一堅硬的背鰭,有兩根鰭棘,第一鰭棘粗大,第二鰭棘短小。屬暖溫性近海底層魚類,喜集群棲息,季節洄遊性明顯。我國分佈於南海區,盛產於廣東南部海區和北部灣海區。

馬面鮑肉質細嫩,肌間骨少,蒜瓣肉,微腥,烹飪上以清蒸、煮湯、幹煎、紅燒為佳。烹制時應剝去魚皮。
17)鯊魚。鯊魚又稱鮫魚。鯊魚身呈紡錘形,稍扁,鱗為盾狀,胸鰭和腹鰭大,尾鰭發達,有的種類頭上生有一個噴水孔。種類較多,我國海域有70多種,如皺唇鯊、雙臀鯊、灰蜻鯊、白斑星鯊、青鯊、闊鯊、狗鯊等。生活在太平洋、印度洋等海洋中,性情十分兇猛,行動敏捷,常單獨行動,很少集群,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。號稱“海上霸王”。 我國主要分佈在山東、浙江、華南沿海一帶。以圓頭鯊較佳,尖頭鯊稍次。
鯊魚肉鮮嫩,烹飪上適宜紅燒、煮湯。其鰭幹制品是名貴的魚翅,魚皮、魚骨、魚唇均可幹制,都是制湯的較好原料。

18)鰩魚。鰩魚是鰓裂在腹位的板鰓魚類的統稱,是一種棲於海底層的魚類。鰩魚體扁平,無鱗,有圓形、斜方形、菱形,尾延長,或呈長鞭狀。孔鰩,體盤中間寬,雄魚尾上具棘3行,雌魚5行;犁頭鰩體盤較窄,吻長如犁頭,噴水孔很大;電鰩體盤較圓,皮膚柔軟,眼小突出,背鰭1個,頭和胸鰭間有發電器。我國沿海各地均有出產。

烹飪原料基本知識水產類原料

搜虎頭條, 发布者:天天娛樂,轉載請註明出處:https://sohunews.net/meishi/16626.html

讚! (0)
Previous 2024年2月5日 下午11:33
Next 2024年2月5日 下午11:33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