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千羨萬羨西江水,曾向竟陵城下來。張東初,天門市凈潭鄉人,市作協會員、湖北省閃小說協會理事,《天門周刊》特約記者,天門市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。作品散見於《小說月刊》《德州晚報》《湛江晚報》《天門周刊》等報

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千羨萬羨西江水,曾向竟陵城下來。

張東初,天門市凈潭鄉人,市作協會員、湖北省閃小說協會理事,《天門周刊》特約記者,天門市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。作品散見於《小說月刊》《德州晚報》《湛江晚報》《天門周刊》等報刊雜志及各網絡平臺。

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
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蔣傢場位於天門市凈潭鄉,相傳明洪武年間蔣氏居民在這裡興集建街,街道緊靠天門河,長三裡許,兩邊屋宇櫛比,商鋪林立,這裡人傑地靈,物華天寶,是江漢平原一顆璀璨的明珠。在這條街上,有傢小店專門制作傳統美食小吃——婆婆盞。

沿青石板鋪成的街道,來到位於蔣傢場街中心處的蔣建平師傅傢。一踏進廚房,便聞到油鍋中婆婆盞散發出來的香味。婆婆盞(簪)因其形狀宛如老奶奶發髻上的簪子而得名,今年54歲的蔣建平是這門傳統手藝的傳承人。好客的他一邊忙活,一邊和我拉起了傢常。

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制作婆婆盞,是蔣建平傢幾代人傳承的手藝,至今己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。早期在民國年間,蔣建平爺爺蔣同慶(出生於公元1907年)年少時,來到嫂子李氏位於原天門大橋南端菜場附近的娘傢當徒弟,學習制作各種水果糖(如棒糖、大刀糖、薄荷糖等)、寸金(一種甜食)及婆婆盞。當時蔣同慶老人在李傢學了三年,但幹的都是挑水打柴揉面的粗活,根本沒上臺案操作過。眼看手藝沒有進展,蔣傢花費一百多塊現大洋作學費,在嫂子李氏好說歹說下,蔣同慶老人在李傢又學習一年,終學有所成。

蔣同慶老人原是皮傢月人(原蔣傢場糧站對河),學藝歸來後便大顯身手,制作的各種食品倍受人們喜愛,特別是婆婆盞供不應求,每每拿到蔣傢場銷售,往往被搶購一空。

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當時的蔣傢場雖是農村小集市,但它與蔣狀元的故裡狀元灣隔河相望,東依漢川市中洲農場,南臨幹驛、馬灣兩鎮,西邊與盧市鎮相毗鄰,北枕漢川市新堰鎮,尤其這裡水運通暢,特殊的地理環境催生了蔣傢場的興隆與繁華,方園幾十裡的農副產品在這裡集散,生活必需品在這裡購買,街上商賈如雲,行人如織,熱鬧無比,蔣傢場人稱“小漢口”。

蔣同慶老人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後,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手工作坊,推銷自己的產品,成婚後舉傢在蔣傢場租了間店鋪經營,後來這一手藝傳承給了兒子蔣國正和蔣國義。蔣建平十四歲時跟隨父親蔣國正學做水果糖及婆婆盞,不幾年功夫,便掌握要領,尤其是制作婆婆盞,更是得心應手,成了一名制作這種特色小吃的“老師傅”。

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婆婆盞又名蜜絲爽,客瑪酥,制作婆婆盞的原料,主要包括精面粉、上等色拉油、麥芽糖、白糖及脫皮芝麻等。蔣師傅每天起床首先是揉面發面,面團經過發酵後便可開始制作了。切開一小團面條,用雙手揉搓成小指粗細的面條,取其約二十公分長的一小段,使其相互交叉連接,繞成由多個∽形組成的圖案,婆婆盞面坯便初具雛形,依次擺放在約五十公分見方的木板上,待面坯達到一定數量後,即可放入油鍋中炸酥。面坯炸至金黃,婆婆盞成型定樣,這時用綱絲網篼撈出,待油濾幹後放在一個較大的曬簸裡備用。面坯全部炸酥後,將鍋中的熱油倒出,繼而取適量的麥芽糖稀到鍋中燒制,待鍋中麥芽糖化開,黏性適中,再往鍋中倒入一定比例剛炸酥的婆婆盞,進行翻炒,這一過程俗稱“上糖”,也就是說讓婆婆盞“穿上”糖衣,充分裹上糖稀,為下一步裹上芝麻作“熱身”運動。

粘裹上糖稀的婆婆盞放置在盛有芝麻的不繡鋼盆裡,芝麻須提前脫皮炒熟爆香。抓住不繡鋼盆的兩邊,用力不停地簸動,讓上了糖稀的婆婆盞與芝麻在盆子的上空不停地翻滾,盡情地“跳著芭蕾”,通過充分交融,使芝麻更多地粘附在婆婆盞上,然後用特制的不繡鋼鋼篩將多餘的芝麻篩出,最後將粘裹好芝麻的婆婆盞倒上臺案冷卻。為了讓婆婆盞加速冷卻,通常需要電風扇幫助降溫。待婆婆盞充分冷卻後,即可分裝打包了,一袋袋色澤金黃、口感脆香甜的婆婆盞便呈現在人們面前。婆婆盞老幼皆宜,特別是孩子們的鐘愛。咬上一口,那種脆酥的口感,濃鬱的香味,讓人欲罷不能,瞬間點燃人們的味蕾,每一口都成為一種不言而喻的美好享受。

張東初:凈潭蔣傢場的傳統美味小吃,婆婆盞

時代在進步,社會在發展。由於制作婆婆盞屬純手工操作,制作過程繁瑣,生產量有限,利潤微薄,加之宣傳力度有限,婆婆盞這一美食並未推廣開來,原有制作婆婆盞的師傅大多沒能將這門特色手藝傳承下來,目前凈潭鄉、包括天門市、乃至全國,僅有蔣建平夫婦仍在制作這一傳統美食。臘八將至,年味愈濃。曾幾何時,孩子們圍滿灶臺,要吃婆婆盞的畫面恍惚在昨。蔣建平師傅深有感觸地說,現在是做一年,留一年過去的味道,他的兒子也學會了,蔣師傅希望兒子能一代一代地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,這傳承的不隻是凈潭蔣傢場的手藝,更是屬於蔣傢場老街的煙火與記憶,以及那個我們這一代人永遠回不去的童年生活。

值得可喜的是,凈潭鄉人民政府高度關註、積極扶持婆婆盞這一傳統美食文化,曾多次派人前往蔣建平師傅傢進行實地采訪,並通過錄制視頻以及制作抖音在網絡上進行大力宣傳。當2024年的鐘聲剛剛敲響,新年伊始,凈潭鄉黨政綜合辦公室負責人王奧麗一行,來到蔣師傅傢現場辦公,共同商量如何更深層次地拓展這一美食文化。王主任向蔣師傅講解了鄉村振興扶持農村相關產業的優惠政策,並同蔣師傅遠在外地經商的兒子通了電話,重心長地要求他回鄉創業,通過父子強強聯手,把婆婆盞這一美食文化做大做強,讓婆婆盞這一品牌走出天門、走出湖北、走向全國乃至海內外!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將這一特色傳統美食文化,申請為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讓我們拭目以待!

天門文藝投稿郵箱:[email protected]

小編微信號:13807227468
















搜虎頭條, 发布者:天天娛樂,轉載請註明出處:https://sohunews.net/meishi/33090.html

讚! (0)
Previous 2024年2月6日 上午12:00
Next 2024年2月6日 上午12:00

相关推荐

  • 個頭小了,價格卻翻好幾倍!迷你蔬菜到底是不是智商稅?

    根據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,健康的飲食不僅要保證每天攝入蔬菜含量在 300 克到 500 克之間,還要補充 300 克到 500 克的奶製品以及 200 克到 300 克的谷類,還有 25 克到 30 克的油脂等多樣營養。

    2024年3月6日
    140
  • 冬日裡炒菜必不可少的神器——蒜頭

    閱讀此文之前,麻煩您點擊一下“關註”,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,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,感謝您的支持!冬日裡,寒風凜冽,炒菜時總離不開那些提味增香的調料,而蒜頭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。它不僅是廚房裡的“

    2024年2月6日
    190
  • 春季里,記得「少吃酸多吃甘」,這幾種便宜菜,養脾胃、補陽氣

    來源:食韻天地免責聲明:圖文源於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,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。1.杏鮑菇玉米炒肉2.木耳炒山藥3.五穀雜糧粥4.虎皮鵪鶉蛋5.

    2024年4月2日
    140
  • 這道螃蟹咸飯色香味俱佳,營養豐富,非常適合作為主食和晚餐

    這道菜肴鮮美可口,營養豐富,非常適合作為主食或晚餐。·材料:螃蟹1隻(約200-300克)、米飯適量、蔬菜(如胡蘿卜、香菇、玉米粒等)適量、雞蛋2個、青蔥適量、薑片適量、鹽適量、胡椒粉適量。·步驟:→

    2024年2月5日
    340
  • 3月這菜多吃幾次,一化痰,二祛濕,三護心,農村遍地是,別不懂

    進入仲春3月,春天的味道越來越濃郁了,有人說一天一個景,今天還是花骨朵,明天就綻放出了滿枝的芬芳。馬蘭頭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春季美味,與很多野菜一樣,馬蘭頭也是具有着亦菜亦藥的特點,其中富含17種以上氨基酸,維C,胡蘿卜素,維生素B族,酚類物質,維A,以及鉀,鈣,鐵等成分,有助於止咳化痰,清熱祛濕,保護心髒血管,增強抵抗力等,春天是為一年的好身體打基礎的時期,不妨趁着馬蘭頭正當季多吃一些,幫助我們更好的適應春季的氣候。

    2024年3月23日
    120